10月12日-13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北京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承办的“数智化教师教育国际会议”成功举办,在“数智化教师教育”领域聚焦热点问题,促进交流与反思。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指出,数智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大规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领域大规模因材施教、教育评价科学化和教育管理智能化、学校无边界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数智化教师教育国际会议的召开体现了首都师大的使命和担当。北京市委教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指出,要大力推进首都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年来始终致力于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期待会议能够提出新观点、新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对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已经开展的工作进行简要介绍,提出学校将继续抓牢教师教育特色,深化理论实践研究,在数智时代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彰显首师情怀、首师担当、首师作为。
会议共举行了三场主论坛、三场平行分论坛、一场博士生专题论坛以及四场圆桌讨论。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法国、中国香港等地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4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校长、企业界代表、博士生代表等,围绕智能科学、数字治理、教师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等领域和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研讨和交流。
会议主旨报告中,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教授围绕“自我认同的机制再造:简论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做主旨发言。他指出:我们应该从学生诉求出发有针对性地探讨教师的数字化素养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数字化工具,调整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和实现。他强调自我认同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任务必须在社会中实现,而数字化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的自我以实现自我统一,成为教师特别重要的数字化素养之一。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办公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围绕“数智时代教师素养及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路径”做主旨发言。他指出:教师的素养包含由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共同构成的理论素养,由教师自主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的判断素养,以及数智时代教师不可替代的实践素养。对教师教育体系进行改革需要明确数智时代教师素养的标准是什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以及针对这些挑战我们该如何做。他认为我们需要实现智能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理论创新,把握好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同时以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指导开发智能时代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基本框架。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韩筠围绕“从新教材到智能课程——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改革创新”做主旨发言。她指出数字教材和课程二者在内容呈现方式和应用端几乎并轨。新时代新教材的建设要高度强调国家事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以中国为观照。教材编写的标准更加明确,要体现时代性、凸显原创性、深化专业性、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强调适用性。同时,她认为智慧课程可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学习;帮助教师快速生成数字化教学内容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保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以及教学效果评估反馈的自动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门主任苗逢春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重点与能力框架”做主旨发言,他向大家分享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期发布的《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和《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倡导所有国家都重视开发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及相关培训课程。“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能力框架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一是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的意识,二是人工智能伦理,三是人工智能底层技术与应用,四是人工智能系统设计。”苗逢春介绍说。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宗凯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做主旨发言。他指出教师的培养是系统工程,从环境、内容、教学方法、管理、评价到教师的能力,都要进行系统再造。他从多方面列举了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实例,包括学习环境的重组和再造,智能时代教育学的基本关系从传统的师生互动转化为师—生—机互动等。
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在其“以‘善智’求‘善治’:人工智能如何助推教育治理”的主旨报告中表明,教育治理是各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学生发展是教育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研究治理问题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此外,他指明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治理面临着数据失衡、算力资源消耗、算法暗含的意识形态偏见的三层困难,未来还需要着力突破。
法国波尔多大学教师教育培训学院Régis Malet教授围绕“促进欧洲数字扫盲和公民教育:来自伦理和政治利益的考量”进行主旨报告,他指出在公民参与方面,数字素养促进了公民对公共领域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打击错误信息;但更需要制定包容性政策来弥合欧洲青年之间的“数字鸿沟”,提高边缘性群体的数字素养。此外,他认为数据隐私和保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打击网络欺凌等是数字时代欧洲公民教育所需要重点关注的伦理问题。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Kenneth Spours教授在其“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一种社会化的关系”的主旨报告中表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既对学术生活构成了威胁,也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及知识生产的新融合提供了机会,为了应对威胁并抓住机遇,高等教育需要与社会合作,开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社会化模型、新的教育研究伦理准则和逐步定制的大语言模型。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教授分享了“智能时代‘人’的内涵发展”的主旨报告,他基于马克思和赫胥黎对于未来社会的观点,指出我们在发展和安全的各个方面都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如何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寻找平衡是马克思和赫胥黎对于未来社会的讨论给予我们的启发。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王金桥研究员在会议中围绕“多模态大模型赋能教育智能化升级”做主旨发言,他指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紧密,机器学习过程与人类相似,自监督学习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本质;同时教育和人工智能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通过正确的教育理念可以训练出优秀的人工智能,进而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与教育相结合。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春教授围绕“被激活的‘世界3’与教师教育变革”主题做主旨发言,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激活了波普尔提出的思想内容世界,即“世界3”。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变革需要强化教师的求真意志,以多种教师教育取向融合来规避披着科学主义外衣的新经验主义陷阱,以教师意识品质提升规避新行为主义陷阱,构造基于常识和关注人类心智的人工智能教师。
本次会议是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会上学校与5家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围绕“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范式转型”“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模式”“数智时代教育治理与未来学校建构”“协同培育未来教师”“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未来学校的画像”“当教育遇见人工智能”等主题,分别完成了平行论坛、博士生专题论坛和圆桌讨论等。
上一条:服贸会聚焦科技赋能教育!北京将打造100个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下一条: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 |
返回列表 |